“就業紅娘”牽線 見習基地鋪路 創業孵化帶動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邵香云、雷琨、王寧、王暉
“‘碼’上就業,‘職’等你來!看到公眾號的推送,填寫了個人簡歷,從應聘到入職,只花了一個星期。”因為掃了一個特別的二維碼,今年22歲的小郭剛在天津的一家企業找到了工作。
這個二維碼鏈接著天津市人社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平臺”。畢業生掃碼進入公眾號,填寫簡歷,便可瀏覽崗位推薦和招聘會信息,并有專人對接服務。
基層掃碼摸排、精準服務的背后是嚴峻的就業形勢。2020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874萬人,創歷史新高。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畢業生市場需求下滑,不少人直呼找工作難。在天津,2020年高校畢業生近17萬人,增幅和增量均為近年之最。
壓力之下,天津通過“就業紅娘”牽線、見習基地鋪路、創業孵化帶動等手段,破解就業難題,暢通就業渠道,全力推進高校畢業生“穩就業”工作。
“就業紅娘”忙牽線
在天津市西青區大寺鎮綜合便民服務中心,登記信息、接打電話、接待來訪,林廣瑞忙得不可開交。今年30歲的林廣瑞是個身高一米八多的小伙子,卻有個特別的身份——“就業紅娘”。“因為叫‘紅娘’,經常被人誤會成幫忙找對象的。”林廣瑞笑道,“我干的確實是‘牽線搭橋’的活,可介紹的是工作。”
“牽線”的活并不輕松。林廣瑞每天都要整理臺賬,詳細記錄求職者的技能特長、求職需求,搜集招聘信息。即使下班了,只要求職者有需求,他也及時回復微信,推送適合的崗位信息。
西青區去年6月專職組建“就業紅娘”隊伍。作為首批上崗的“就業紅娘”,林廣瑞已幫助幾十人成功入職,其中不乏2020屆高校畢業生,小郭便是其中的一位。
數據分析、技術糾錯、解決客戶難題……如今,小郭已熟練掌握公司的業務內容。而在兩個多月前,專科畢業的小郭還因工作沒著落而茫然。
“說來慚愧!”小郭感嘆道,“一開始因疫情耽誤了找工作,后來發現合適的崗位越來越少,成了‘離校未就業’人員,那段時間很焦慮。”
在天津市人社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平臺”掃碼注冊后,林廣瑞的出現讓小郭的求職之路出現了轉機。
“看到小郭的登記信息后,我第一時間跟他取得聯系,了解他的需求后,一直跟有用人需求的企業聯系,希望能幫到他。”梳理職業規劃、尋找合適崗位、講解應聘技巧……在林廣瑞的幫助下,小郭終于圓了就業夢。
林廣瑞展示了一份“離校未就業”的學生名單,“我每天都要對照名單跟蹤服務,無論能否促成,我都不能偷懶,這是個良心活。”這份名單只涉及西青區大寺鎮的百余名學生,而在天津市人力社保系統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登記庫”里,學生數量可遠不止這些。
“目前,天津通過教育部門移交、掃碼登記、社區摸排等方式收集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有3.1萬人,都納入了實名制管理,為了避免遺漏,我們還在街道社區張貼了二維碼,確保服務到每一名學生。”天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促進處處長王懷永說,一方面指導基層和高校為畢業生提供不斷線就業服務,另一方面確保有就業意愿的畢業生納入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幫助未就業畢業生盡早實現就業。
實名制幫扶,爭取不落一人。“‘就業紅娘’是落實精準幫扶的有益探索,現在我們已經有190多名‘就業紅娘’,大都是來自區鎮村三級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和新招聘的專職人員。”西青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張秀蕓說,“有用人需求的企業求賢若渴,有就業愿望的大學生求職遇阻,‘就業紅娘’一頭聯系畢業生,一頭對接企業,幫助解決兩方難題。”
“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目前,納入天津應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制管理系統的學生,我們的就業服務率達到100%,已幫扶1.5萬余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順利實現就業。”天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李惠廷說。
見習基地“見新機”
人崗匹配難、洽談簽約難,在就業形勢嚴峻的大背景下,就業見習制度讓剛邁出校門的大學生增加社會實踐的同時,也為解決就業難題拓展了空間。
疫情發生以來,天津市發放招聘、創業補貼,增加見習基地。今年7月,天津市人社局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通知,進一步加強和規范就業見習工作,各類產業園、科技園等符合條件都可申辦見習基地。
王懷永和同事隔三岔五就往基層跑,幫助企業了解政策、用好政策,鼓勵企業用人留人,“根據天津的相關政策,見習期三個月到一年,補貼標準可以達到每人每月1850元,符合條件的用人單位每留用一位大學生另有一次性補貼3000元。”
秋日的津城,天氣漸涼,可位于天津濱海新區的天津建城基業集團有限公司施工現場,大型機器設備正熱火朝天地運轉著。操作臺上,一位20歲出頭的年輕人正拿著測距儀在場地上熟練地測量、放線。他是天津交通職業學院大三學生于文彬,也是今年剛剛進入該企業見習的大學生。
“聽說一些受影響較大的行業縮減了招聘計劃,甚至取消了實習機會,我一開始很擔心。”因為疫情,于文彬一度以為自己的見習機會也將化為泡影。
作為一家有37年歷史的民營企業,天津建城基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天津市就業見習基地后,不僅可以享受到各種補貼政策,這樣的見習模式也為企業輸送了大批人才。
“去年,我們招聘了16名見習畢業生,7名畢業生轉正入職,政府補貼20多萬元,包括保險費、帶教費、生活費等,不僅招到了人才,也節省了成本。今年,我們并沒有被疫情影響,通過網絡直播、校企對接等形式,新招的大學畢業生和見習學生達48人,是歷年來最多的一次。”天津建城基業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王立偉說。
“我們企業的用工需求很大,每年都有一批大學生通過見習轉正入職,這也成為我們招納人才的穩定渠道。”天津建城基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崔鳳祥對就業見習基地的模式很認可。
提供住宿,見習期也有收入,于文彬很珍惜這樣的機會,因為只要足夠努力,這意味著一年的見習期后,他的工作也有了著落。“專業對口,工作氛圍好,爭取明年畢業后留下來。”于文彬對未來充滿了憧憬。
王藝新是天津職業大學通信技術專業的畢業班學生,今年7月初來到天津的另一家民營企業天地偉業技術有限公司的計劃采購部見習,“我們部門是公司的‘生產大腦’,帶教老師耐心教,同事相互幫忙,每天都能學到新東西。”政府補貼加企業工資,每月約5000元的見習收入,21歲的王藝新很知足。
“企業每年接收見習的高校學生約100人,留用率在70%以上,占每年新招用工的30%。”天地偉業技術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靳龍雪說,“政府支持,學生踴躍,企業的干勁也越來越足。”
“未畢業已就業”,見習基地的模式讓天津很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之路不再坎坷。2020年,天津新認定就業見習基地397家,累計達到1320家,涵蓋生產制造、商品零售、服務外包、金融保險等多個行業。
“今年,天津新增就業見習人員8600多人,我們計劃再征集2萬個優質見習崗位,繼續擴大就業見習規模和補貼力度,助力更多高校畢業生通過見習順利就業。”李惠廷說。
創業路上“扶一把”
在天津市西青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個創業社區內,紫色的燈光投向桌上的工藝品,旁邊電腦屏幕上便呈現出它的立體模型。“通過3D建模連接打印機,這個工藝品便能被復制出來。”天津壹壹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吳賽侃侃而談,在他身后的架子上,各式各樣的3D打印模型整齊排列。
這家成立于2018年的大學生創業公司,如今年收入已過千萬元。“創業的路不好走,現在終于看到一點成果,其中,政府的幫扶不可或缺。”吳賽很感慨。
首次創業補貼、創業貸款貼息、創業房租補貼……為了激發創業帶動就業的新動能,天津的創業政策不斷升級加碼。
吳賽給記者細細算了一筆賬:每月最高2500元的房租補貼、每人每月近千元的社保補貼和近千元的崗位補貼,各項優惠政策加起來,2年多共為企業節省成本30多萬元,直接帶動利潤上浮20%。
疫情下,自主創業成為不少大學生的選擇,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天津還加大對創業孵化基地的補貼力度,通過孵化器的政策效應吸引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創業并帶動就業,今年的政策力度更大、條件更寬、范圍更廣。”王懷永說。
畢業于南開大學的張鴻燁,是位“創業孵化達人”,管理著13個創業園區,園區里有大大小小的創業主體3000多家。
因為疫情,園區長時間無法正常辦公,租金收不上來,部分市場主體倒閉注銷……張鴻燁一度苦不堪言。
“我管理的創業園區里有2家國家級孵化器,今年疫情對各行各業都造成了沖擊,初創企業很脆弱。今年天津市各個部門給我們的補貼達145萬元,確實是‘雪中送炭’。”張鴻燁感慨地說。
在天津市河西區張鴻燁的一個創業園區里,培訓教室里的學生仍在盯著講師的演示文案不時記著筆記,設計區里的一排新入職的年輕人也正忙碌著……“我發現原來公司的路子有點窄,就主動與另一家視頻創意公司合并,成立了文化設計公司,現在從品牌設計、視頻制作到直播帶貨,我們的客戶數量直線上漲。”今年33歲的公司負責人王俊浩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了熱情。
王俊浩的創業之路越走越順的同時,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旺,僅在今年,他就新招了10多名高校畢業生。
像王俊浩這樣的公司,在張鴻燁管理的創業園區里還有很多,“現在形勢在變好,加上政府的扶持, 過去一個月,我所管理的創業園區共新增市場主體100多家,不少企業都在招聘高校大學生,今年估計能帶動五六百名大學生就業。”張鴻燁肯定地說。
天津市人社局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天津市新增就業超過37萬,與去年同期大致持平。“就業任務艱巨,我們將繼續幫助高校畢業生擴寬渠道,做好政策的‘加法’,穩住就業‘定盤星’。”李惠廷說。
編輯: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