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雙創”爆發的密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浙江工業大學信息學院為學生提供了專用的創新基地。圖為學生在創新基地開展實驗。資料圖片
海聲科技,國內唯一實現釤鐵氮塑磁材料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公司,解決了行業的“卡脖子”難題。其創始人之一陳海波在浙江工業大學求學期間,參加了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海聲塑磁——新型稀土永磁材料開拓者”項目斬獲金獎。
創新成果聚變成為創業項目,陳海波的經歷是浙工大“雙創”教育的縮影。近年來,學校在“雙創”領域實現了爆發式增長:“互聯網+”大賽金獎數連續兩年位列全國高校第三,成為全國首個斬獲“互聯網+”大賽季軍的地方高校,2020年位列中國大學專利獎排行榜第6位、中國高校專利轉讓排行榜第8位……
浙工大開啟“雙創”爆發式增長的密碼是什么?
評價改革,點燃“雙創”
實踐端和評價端,哪個先突破?較為穩妥的辦法是在實踐中“摸著石頭過河”。然而,當2015年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后,浙工大就開始用評價“指揮棒”引領“雙創”教育,培養創新創業的生力軍。
“在建課程、配師資等過程中,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讓師生轉變觀念,要以評價為抓手,建立可操作、具有實效的引導機制。”浙工大校長李小年說。
2016年初,集全校之力,學校迅速成立了創業學院,改變了以往創新創業教育職能分散、多頭領導的格局。為了引導教師實現“從教到創”的意識轉變,一整套系統性好、貫徹性強的評價辦法相繼出臺。
學校針對相關職能部門、所有專業學院采取任期目標責任制考核,“互聯網+”大賽金獎(項)、全國“挑戰杯”一等獎等,被列為重點目標,與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課程等目標實行了同等責任分配。
教師的評價改革更是大刀闊斧。“本科創新創業教育骨干崗”被列為教學關鍵崗位,指導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項目的課外育人工作量等效課內教學時間。在“教書育人特別貢獻獎”評審中,提高創新創業指導教師的比例。新政一出,教師申報“雙創”崗位的熱情被迅速點燃。
“我們還設立了社會服務推廣型教師崗位,出臺了鼓勵支持教師離崗創業的政策,推進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目前有十余位教師辦理了離崗手續,兩家由教師創辦的企業已成功上市。”學校人事處處長周必彧說。
“指揮棒”同樣撩撥著學生的心弦。
在第六屆“互聯網+”大賽總決賽中,信息學院的項目獲得了主賽道金獎。團隊的第二負責人程思宇格外興奮,這意味著還是大三學生的他已經獲得了保研資格。
浙工大學生手冊中明確寫著:獲得“互聯網+”大賽金獎、“挑戰杯”特等獎者,可直接獲得保研資格。近10年順利進入這一“綠色通道”的學生共有400余人,占推免生總人數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
為了激勵全體學生把“雙創”思維融入自我發展,學校在培養方案中專門設立了“雙創”通識教育模塊,同時設立“雙創”單項獎學金,把“雙創”作為“十佳大學生”“先進班級”等榮譽稱號評定的重要指標。
“‘雙創’很燃很硬核,這已經成了浙工大的辦學自覺。”學校教務處處長計偉榮說。
立足浙江,找準選題
浙江是創新創業的熱土。1964年,我國化工高等教育先驅李壽恒先生在浙江化工學院(浙工大前身)主持工作期間,就主張從浙江實際出發,為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服務。
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找選題”,“雙創”教育承襲了學校的辦學基因。浙工大牽頭建設的長三角綠色制藥協同創新中心,是國家首批14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之一。中心獲批建設了綠色化學合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國家化學原料藥合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浙江省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國家級科研及成果孵化平臺。近年來,學校許多醫藥化學類的“雙創”項目均脫胎于此。
同時,學校先后與省內外60多個市、縣(區)全面合作,建立了32個地方實體研究院、48個技術轉移中心和產業聯盟,與企業共建技術研發中心超過200個。“十三五”期間,簽訂各類科技項目1000余個。
每年寒暑假,學校都會組織大規模的“教授博士團”分赴各個地方研究院,發現和了解企業技術難題,尋找創新之源。
浙江花園生物制藥公司在生產過程中遇到了難題,蘇為科、金燦兩位教授第二天就背著包去了企業,“實驗室、車間兩頭跑,經常是今天和車間工人們一起三班倒,明天就回實驗室研究到通宵”。二人帶領學生團隊在實驗室取得突破,技術投產后每年為該公司節約成本近3000萬元,助力企業成為維生素D_3系列藥物全球最大的生產商,其中一項技術還打破了國際壟斷。
實戰歷練中,學生的“雙創”靈感也被點燃。浙工大的本科生導師制度,讓大一大二的學生就可以選擇導師進行科研訓練。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促進了本碩博科研梯隊的形成。“跟著導師跑車間,把難題從企業帶回實驗室解決,是我讀博期間最期待的事情。”金燦的學生許文灝說。
專創融合,錘煉本領
在浙工大,“雙創”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
走進“媒介經營與管理”課的課堂,學生手中拿著的不是傳統的作業,而是一份份精美的項目策劃書。學生們一會兒是“創業者”,一會兒又成了“投資人”,在雙重身份間靈活變化。“90分鐘的課堂,我們全程都精神振奮。”廣電專業大三學生譚镕說。
類似的“專創融合”課堂是浙工大的教學新樣態。據介紹,該校在“第一課堂”破除傳統專業知識和創新創業之間的壁壘,通過定期征集和評選,打造“專創融合”的課堂樣板間。
此外,學校已建成“創新創業基礎與實務”“領導力與領導藝術”等“雙創”課程27門,編寫“雙創”教材3部,建立450余人的創業導師庫,出臺創新創業管理制度文件21種。
學校專門聘請127名海內外行業精英為“課程特聘教授”,在各學院積極參與教學大綱修訂、教學案例創建、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課堂教學共授等工作,有效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
科技轉化,摘得“金果”
在第五屆“互聯網+”大賽上,浙工大團隊的“高速數碼噴墨印花技術”奪得金獎,該技術的印花速度是傳統數碼印花速度的40至150倍,預計未來10年內可替代目前70%左右的傳統印花。載譽歸來后,團隊發表了21篇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獲得20項國家發明專利,與浙江紹興的龍頭企業實現合作,目前已使用墨水40噸,節省支出約400萬元。
“‘雙創’的現實意義,是真正做到科研落地,而不是止步于比賽、拘泥于實驗室。”李小年說。在學校各類平臺的推進下,一大批高新技術得以快速推向市場。
通過多部門協同,浙工大健全各項成果轉化機制,激勵師生將科研做到真正有用。除了實際收益以外,浙工大在不改變權屬的前提下,允許成果所有人(教師或學生)創辦的企業免費使用成果10年。浙工大KAB創業俱樂部還以“眾創空間”為依托,聘請校友企業家為創業導師,拓寬創業孵化融資渠道,幫助大學生團隊創業項目落地孵化。
“自建校以來,學校始終堅持‘以浙江精神辦學、與區域發展互動’的辦學特色,大力弘揚‘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爭創一流’的‘三創’精神。”李小年表示,學校將更加注重工作機制的完善,進一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編輯:駱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