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創新創業環境 增強帶動就業效應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云南日報記者 李海球 通訊員 董夏泓
“我為家鄉農產品代言,是我創業做電商的初衷,也是始終堅守的理念。”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電商創業孵化示范基地,今年以來在當地電商業中脫穎而出的“95后”創業者劉詩語說,電商平臺充滿機遇與挑戰,她計劃進一步拓展產品品類,優化供應鏈管理,提升團隊業務,不斷把家鄉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推向國內、國際市場,為當地電商產業發展奉獻力量。
劉詩語是楚雄州各地電商創業孵化示范基地眾多創業者代表。今年以來,楚雄州認真落實落細《云南省促進就地就近就業“十個一批”行動計劃》《關于支持高校畢業生等青年返鄉創業做電商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建立健全創業政策機制,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增強帶動就業效應,積極引導高校畢業生等青年下鄉返鄉開展電商創業,培育發展電子商務特色產業優勢集群,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高質量充分就業,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產業融合為抓手,著力打造創業“幸福地”。楚雄州人社部門牽頭開展特色創業平臺建設專項行動,建成“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園區)”“創業小鎮”“創業社區(街區)”“創業村落”等特色創業平臺37個,開展創業指導1481人次,入駐創業實體1828戶,帶動就業1.35萬人。全面落實扶持創業一攬子政策,今年1月至4月,全州新增發放“貸免扶補”、創業擔保貸款2.41億元,扶持創業1051人,帶動就業3153人。選聘200余名創業導師“點對點”與初創人員結對幫扶,護航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
以產業發展為重點,打造就地就近就業新亮點。楚雄州在統籌抓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中,以“服務當地產業發展,促進就地就近就業”為目標,推動更多農村勞動力、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在家門口“有活干、有錢賺、顧好家”,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學畢業在外闖蕩多年后,楊國彪抓住南華縣大力發展野生食用菌產業和電子商務的時機返鄉創業,注冊了“菌里挑一”野生菌品牌;建立起萬畝南華松茸保育促繁基地,取得松茸及松露的有機認證,實現了南華松茸有基地、有品牌、可溯源;采用“電商+基地”的銷售方式,利用差異化產品及服務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如今,楊國彪和他的團隊成為“云南省科技特派員”,深入南華縣山區推動野生菌保育促繁基地建設。楊國彪返鄉創業以來帶動當地大批群眾實現就地就近就業,促進農戶增收。
近年來,楚雄州圍繞縣域經濟和重點產業、企業、園區發展,探索打造“幸福里”社區就業服務新模式,有效破解了企業用工難、群眾就近就業增收難等問題。截至目前,全州建成涵蓋一二三產業的“幸福里”社區26個、零工市場10個,累計服務企業12萬戶次,促進州內就地就近就業63.45萬人次,提供就業時長5個月以上的崗位2.16萬個。
永仁縣查利么“幸福里”社區被評為省級就業“幸福里”社區,經驗做法獲得充分肯定。與此同時,該縣把勞務品牌培育作為助力縣域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增收、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切入點,打造一批叫得響、立得住、有特色的“楚字號”勞務品牌,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掙錢顧家兩不誤。截至目前,累計培育勞務品牌30個,勞務經濟收入達203.1億元,直接從業人員18.07萬人,間接帶動就業57.87萬人。“楚雄彝繡”“姚安花卉工”“元謀菜農”“南華菌工”榮獲省級勞務品牌稱號。“楚雄彝繡”勞務品牌在2024全國勞務協作暨勞務品牌發展大會上榮獲三等獎。